萧山令中将:南京保卫战身兼数职与日寇血战5小时后举枪自杀

日期:2024-03-13 22:37:12 作者: 行业新闻

  在十四年抗战中,中国军队付出了巨大的人员受伤或死亡,超过上百万的士兵为国捐躯,数百名抗日将领血洒在战场上。其中,不乏有张自忠等高级将领,虽然他们身居高位,却依然能够身先士卒,

  萧山令中将,虽然军衔并不是很突出,国民政府时期,以特级上将地位最为尊崇,在国民政府统治大陆时期,特级上将只授予了蒋一人,而接下来的则是一级和二级上将、在国民政府授予一级和二级上将的人员之中,一般只有国民政府军队的总司令、总参谋长、如何应钦、顾祝同、钱大钧等。

  还有各地方派系的实力派,诸如东北军的小六子、西北军的冯玉祥、新桂系的李宗仁和白崇禧等人。

  但是,国民政府对于上将以下的军衔控制和管理却并不是十分严格,甚至到了解放战争后期,出现了少将多如牛毛,中将满天飞的现象。但是,在全面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中将级军衔还是十分有含金量的。

  如全面抗战爆发后,我军在接受国民政府改编时,国民政府为了严格限制我军的发展,最高也仅仅是授予了我军中将的军衔,如朱总司令、彭副总司令、以及当时八路军各个主力师的师长都只是中将军衔。

  因此萧山令将军的中将军衔在全面抗战初期时,也是十分有含金量的,并且,萧山令中将还在南京保卫战中身兼六职,分别是国民政府宪兵部队的副司令、以及南京警察厅厅长、南京警备司令、南京防空部队司令、南京市长,以及在南京保卫战后期,还兼任了渡江总指挥一职。

  从萧山令将军兼任的职务情况来说,萧山令将军能够说是掌控了在当时南京保卫战中的大部分要害部门,不仅掌握了军警宪三个系统,还同时担任了南京市长,负责统一调配南京城内的人力、物力,以支持军队作战。

  更是在,南京保卫战的后期担任起了渡江总指挥这个关系全军能否安全转移和撤退的重要职务。为何仅仅中将军衔的萧山令将军会被赋予如此大的重任,萧山令将军又在南京保卫战中有怎样英勇的表现?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开始发动对中国的全面进攻。由于,在北平驻守的第二十九军宋哲元部对日军抱有幻想以及保全实力的私心,导致华北战场战略优势逐步丧失,日军在华北地区进展十分迅猛快捷。

  由于日军在华北战场上取得了巨大的战果,进一步激发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战争野心,当时,日本的陆军参谋长杉山元在公共场合中,多次公开扬言:三个月之内就能够征服中国。

  南京国民政府不得不针对日渐糜烂的华北战局做出应对的方针。当时,国民政府一部分人主张立刻派遣军队北上,支援华北战场。另一部分人则主张能否另辟蹊径,在华东地区展开新的战场,吸引日军注意力从而缓解华北战场的压力。

  当时,两派的主张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立刻出兵支援华北战场,无疑是最直接、最稳妥的方式。但是,当时由于中国军队缺乏足够的运输能力,难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向前线输送大量部队,同时,华北战场上,中国军队整体处于劣势,即使有足够的援军,也很难在短期之内重新取得战场的主动权。

  加上,华北地区临近东北地区和日本本土,日军可以通过海陆运输,向华北战区输送足够的支援部队,并且后勤运输也较为方便。因此,派兵支援华北的提议总体来说是弊大于利。

  而在华东地区展开新的战场,却相当有利于中国军队。当时国民政府的主力部队基本上云集在长三角地区,而且长三角地区的交通运输条件都比较好,同时,长三角地区远离日本本土,日军的后勤运输相对困难,而中国军队的运输补给却相对便利。

  最终,蒋下令在华东地区展开对日军的进攻。进攻的方向主要是位于上海的日本海军陆战队。后来由于战事逐步扩大,中日双方都不断增兵,最终演变成了第二次淞沪会战,也是南京保卫战开始的前奏曲。

  淞沪会战由于中日双方国力、军力上存在的巨大差距,淞沪会战最终以中国军队撤离淞沪地区告终,国民政府宣布上海沦陷为结束。虽然淞沪会战中国军队战败了,但是淞沪会战还是有着十分积极和重大的意义。

  首先,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挫败了日本军国主义分子企图三个月的侵略野心。

  其次,消耗了日本军队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日本国内的战争物资储备消耗大半,以及不得不下令征召预备役士兵补充现役部队,还同时加大了从外国进口工业原料的数量,以弥补国内的产能不足。

  淞沪会战之后,日军在占领上海之后,就开始酝酿对国民政府首都南京的军事进攻。而国民政府也就南京的战和守做了激烈的争论。

  在地理位置上,上海与南京相邻,彼此距离并不远。因此,上海沦陷后,南京就成为围城,日军随便什么时间都能发动对南京的进攻。为此,怎么样处理好南京的战和防守变得十分紧要。

  当时,国民政府内部关于南京保卫战意见,实际上并不统一。以李宗仁白崇禧等人为首的地方派系,认为不应该死守南京城,而是以南京城为中心,吸引日军,在南京外围展开对日军的进攻,在运动中消耗日军,这样既可以保全部队,又能够给日军造成伤亡,进而达到一举两得的目的。

  另一部分人则觉得应死守南京,理由不外乎是,南京是国民政府的首都,如果不在首都进行一番殊死抵抗,会招来国际社会的嘲笑,会失去国际社会的支持,从而让日本越发张狂。同时,也会挫伤民众的自信心和抵抗的决心,不利于持久抗战。

  加之,当时南京城内还有大量的物资、人员没有正真获得转移,一旦轻易放弃,那么南京城内的物资将没办法得到保全,也会引起人民的恐慌。

  作为当时国民政府领导核心的蒋,内心也有一番考量和打算。南京作为蒋的统治核心,蒋打内心里不愿轻易放弃,可是面对敌强我弱的局面,南京守住的机会能够说是微乎其微。

  就在这时,早已下野多时的唐生智主动向蒋请缨死守南京,唐生智担保说:我将与日本人血战到底,必与南京共存亡。同时,又向蒋立军令状,以验证自己的军心和勇气。

  蒋见状当即任命唐生智为南京卫戍总司令,主持南京保卫战,统帅南京城内外的所有部队。南京保卫战一触即发,萧山令中将也将迎来人生的高光时刻。

  南京保卫战时,本来负责指挥南京宪兵部队的任务是交给了宪兵司令谷正伦,但是,谷正伦恰巧生病,便提出到后方养病的请求,而将南京宪兵部队的指挥权交给了萧山令将军。萧山令将军临危受命,选择与南京共存亡。

  后来,由于南京城内的不少主要部门的官员都以很多理由为名,选择离开南京城,南京城内的不少主要部门都处于群龙无首的混乱状态,此时,萧山令中将,不得不一人身兼数职,主动担任起了南京城内治安维护以及缉凶捉特等保卫任务。

  除了要维护城内治安以及保障城内人民的日常生产和安全,萧山令将军还不得不承担起辅助野战部队作战的任务。当时,萧山令将军指挥的部队中,比较有战斗力的就是原先的宪兵部队。于是,萧山令将军根据南京城的地形和建筑情况,将宪兵部队分布到南京城内的各个重要位置。

  南京保卫战时,参战的中国军队大多数都是刚从淞沪前线撤退下来的部队,不仅人员损失严重,还没能获得足够的补给和及时地休整,战斗力下降得十分严重。因此,尽管中国军队拼尽全力抵抗日军,但还是没能将日军阻挡在南京城外。

  1937年12月4日,随着南京城外围阵地的死守,日军完成了对南京的包围。在这时,萧山令的不少好友和部下都劝萧山令乘着日军刚刚完成对南京的包围,找到薄弱的地方及时突围出去,保全性命,不必在南京死守。

  萧山令却表示:我身为国家的军人,自然有保家卫国的责任,血洒疆场是我辈革命军人的光荣,何足畏惧。如果我今天选择逃出城外,苟全性命,我将有何颜面见家乡父老,有何面目见留守在南京的士兵兄弟和百姓。面对日本人的屠刀,他们可以得以保全?

  逃出城去,固然可以保全性命,却失去了作为军人应该有的骨气,守土有责,守土卫国,我辈军人皆因该精忠报国,血洒疆场,我决意死守南京,此意已决。

  萧山令的好友和部下见劝说无效,便不再劝说,而是跟着萧山令一切投入到激烈残酷的南京保卫战中。

  1937年12月9日,日军向南京多处要地发起进攻。萧山令于是一边组织反击,一边调集守备在清凉山宪兵司令部的武装宪兵增援。当时,萧山令指挥的武装宪兵战斗力十分强悍,特别是在雨花台战斗中,多次击退日军,死死地守住了雨花台阵地。

  萧山令的宪兵部队战斗力之所以如此强悍,主要是南京城内的宪兵部队原先都是宪兵司令部的直属部队,不仅装备精良而且训练有素,当时守城的宪兵部队很多都配备了德国进口的武器装备,并且早先都经过了德国教官的强化训练,战斗力十分强。

  加上,萧山令曾多次给守城宪兵部队展开训话。萧山令表示:我们宪兵部队作为保卫南京的最后一道屏障,如果我们守不住阵地,南京城随时都可能被日军攻破,那我们滞留在南京城内的父母兄弟、妻儿姐妹就必须面对日本人的屠刀,作为军人,保家卫国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和责任。

  1937年12月11日,唐生智急召各守城部队主官举行紧急军事会议,在会上,唐生智坚决要求守城各部队死战到底,绝不后退,城内民众也要与南京城共存亡。但私底下,唐生智却早已准备好一艘小船,并将自己在城内搜刮的金银细软都搬到小船上,准备随时逃离南京城。不仅唐生智如此,其他不少守城部队的主官也在打着小算盘,准备随时逃离南京城。

  这时,有人劝说萧山令马上跟着卫戍司令部的人随时准备撤离南京城,不要再死守南京城了,这没有一点价值。萧山令则表示:我如果要撤离,早已经撤离了,既然已经选择留下来,我就已经决定和南京共存亡了,我意已决,绝不更改。

  军事会议结束后不久,唐生智又更改了主意,下令各部队在完成对南京的坚守之后,可以视情况选择向江北突围,并任命了萧山令为渡江总指挥,随后就逃离南京城了。

  等到守城部队突围的时候,由于缺乏统一高效的撤退指挥,各部队的撤离陷入了无序的状态,作为渡江总指挥的萧山令在得知城内还有大量部队滞留之后,迅速带着剩余的宪兵部队到佘山一带阻击日军,掩护大部撤退,但终究因为实力悬殊,没能成功抵挡住日军的进攻。

  后来,日军大部队尾随萧山令的部队,并最终将萧山令将军的部队保卫。萧山令将军带着残余部队拼死抵抗,与日寇血战5个小时后,因为伤势过重,倒在了地上,为了不被日军活捉,萧山令将军举起自己的配枪自杀了,践行了他战前许下的诺言,与南京共存亡。

  而同样在战前许下了与南京共存亡誓言的唐生智,却在战事最激烈的时候,选择逃离南京城,丢下了城内数十万浴血奋战的南京军民。而战后唐生智也仅只是被解除职务,而没有受到严惩。面对外界的追责,唐生智只回应了:这是我的失责,我对不起被遗弃在南京城内的几十万士兵兄弟和民众。

  南京失守后,三十多万无辜百姓和被解除武器的中国军人遭到了日军的屠杀,造成了轰动一时的南京大屠杀案。

  南京保卫战中尽管有萧山令将军这样视死如归的中国军人,但也有唐生智这样为战保命的人。可是,这并不能埋没萧山令将军等中国军人在南京保卫战中的英勇表现,面对强敌他们没选择一昧逃跑,而是留守下来,与南京城共存亡,并最终杀身成仁,报效国家和人民。

  南京保卫战过去80多年了,但是,这段历史仍然可以让我们后人追忆。牢记在83年前,有一群置生死于度外的中华英雄儿女在南京城下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存亡与外敌进行殊死拼搏。

首页
电话
邮箱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