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中等强度地震为何伤亡这样大?青海村庄为何遭遇“砂涌”?六大问题梳理

日期:2024-03-26 06:21:02 作者: 贝博ballbet体育vip版

  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截至目前,地震已造成甘肃、青海131人遇难。目前抗震救灾各项工作正在紧张有序进行。

  地震灾害一直威胁着人类的安全,甘肃此次中等强度地震为何伤亡这样大?为何会引发局地砂涌现象?当地历史上是否发生过强震?鸟群盘旋是地震前兆吗?我国处于什么水平?有效的防震措施是什么?

  12月19日,国家航天局对地观测与数据中心在其官方平台公布了甘肃积石山县灾区地震前后影像图,灾区部分房屋被掩埋、道路被冲毁的情况直观可见。

  有统计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世纪以来,中国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近800次。为什么这次6.2级地震有如此破坏力?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特聘专家高孟潭表示,这次地震震级不是很大,严重破坏区域小,但是引起的地面震动非常强烈,造成山体崩塌和滑坡也可能非常严重,正是逆冲型地震的特点。震中所在区域,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广泛分布逆冲型断裂。这是青藏高原向东北强烈挤压形成的。

  所谓逆冲型地震,就像两辆迎面行驶的车发生碰撞后,一辆车前部飞到了另一辆车顶部,这类地震的破坏力比“擦肩而过”的走滑型地震更强。

  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创院院长、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徐锡伟分析认为,造成此次地震人员伤亡较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震中地区位于山区,坡度较陡、地基不稳,相对容易造成崩塌现象。其次,房屋的抗震能力相对不够,震动破坏条件下很容易倒塌或发生边墙倒塌。此外,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地震发生在深夜,大部分人已经休息,地震来时可能来不及躲避。

  深夜、高海拔、低温等,是当地救援和安置工作面临的重要考验。甘肃厚天灾害救援中心分队长汪多表示,此次救援最大的难度在于当地的低温天气,西北冬季温差大,最低温在零下十几度。地震普遍的黄金救援时间是72小时,但此次地震这一段时间将会缩短。

  知名科普博主@中国气象爱好者表示,这次地震是在最糟糕的时间(隆冬子夜)打击了最薄弱的地方。

  青海海东民和县,与甘肃积石山县接壤。地震发生后不久,民和县中川乡的金田村和草滩村,因地震引发了砂涌现象,浪头高达3米的浓稠泥浆翻滚着漫入了村庄,大量房屋被淤泥包围、冲毁,多名群众失联。事发后,青海省消防救援总队连夜组织救援。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高级工程师韩颜颜表示,很多大地震发生后,都一定会出现所谓的“砂涌现象”。在强震发生之后,由于地壳的震动,地下深处的含水沙土会进行一种强烈液化的现象,这种液化的沙层,会沿着一定的通道,受到挤压,就会直接达到地表,形成我们正真看到的“砂涌现象”。

  韩颜颜表示,“砂涌现象”跟地下含水层的含水量有关,也跟挤压变形的程度有关,因此有极大几率会出现有多有少的现象。砂涌比较多,不一定代表着后续可能来大地震;不发生砂涌,也不代表后面就安全。

  “砂涌现象”出现在金田村,与附近的一条河沟不无关联。青海省民和县中川乡乡干部祁奋勇表示,这一个地区以前旁边有一条干沟,夏季雨季的时候稍微有点水,平时没水。地震后,由于地下水位比较高,把底下的泥浆全部翻上来。这条沟上游宽、下游窄,在离金田村不远的公路岔口,宽度从二十多米一下子变成了三四米。前方的路变窄了,泥浆无法继续通行,继而越积越多溢出河沟。

  兰州大学地质科学与矿产资源学院教授袁道阳表示,此次6.2级地震是甘肃省继2013年岷县、漳县6.6级地震以来最大的一次破坏性地震。据史料记载,积石山县本身没发生过破坏性地震,但其附近地区,特别是靠近西秦岭北缘断裂的康乐地区,曾于1936年发生过6.7级左右的地震。此外,历史上拉脊山断裂带附近曾有5级左右的地震记录。

  徐锡伟分析称,这次地震是主震-余震型,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统计,此次地震震中附近200公里范围内,1900年以来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3次,均为孤立型或主震-余震型地震。此次地震震中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南北地震带上,这里地震活动原本就很频繁,所以需警惕余震。

  此外,根据地质考古学研究,在距今4000年到3000年前,这一区域曾发生过一次特大地震,地表破裂,附近黄河河堤变形,形成了大面积的滑坡和堰塞湖,导致了特大洪水,形成了如今的喇家遗址。

  此次地震发生后,有网友发布视频称,本次地震前后当地街道的天空出现鸟儿盘旋,被网传是“预警地震的前兆”“地震异象”。部分甘肃积石山的网上的朋友表示质疑,指出自己就是积石山的,每年冬天都有这种情况。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苏德辰告诉羊城晚报记者,虽然动物的异常行为与地震之间有几率存在某种联系,但目前科学家尚未发现它们之间的必然联系。此外,视频中并未展示乌鸦的行为在之前是否不一样,除非能证明乌鸦行为在没有人为干扰的情况下突然改变,否则很难判定视频中乌鸦聚集的行为与地震有关。

  据潇湘晨报19日报道,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陈同斌向记者表示,此现状没有可信的科学依据,不能以此来预测地震,两个现象同时发生,但没有因果关系。

  2023年2月8日,有网友发布视频,称在南京高速段上发现大量飞鸟聚集,部分网友将视频内容与近日土耳其地震关联。

  南京林业大学鲁长虎教授对此表示,鸟类集群是十分常见的自然现象,在越冬期、迁徙期都可能会出现,因鸟种不同生活习性也不一样。从视频中无法辨识具体是在什么时间点拍摄,如果是傍晚黄昏时间,那么也有一定的可能是鸟类飞往夜栖地。南京市地震局工作人员表示,动物异常并不一定是地震前兆,气候、天气、环境等都会引起动物异常反应。

  2023年11月1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地震局在其官网发布《防城港市上思县那琴乡龙楼村出现鸟群盘旋天空异常核实》一文。文中表示,经调查,自11月13日起,龙楼村出现鸟群盘旋天空的现象,主要出现在早上8点气温较低的时段,15日早上,鸟群数量已经明显变少。当地群众反映,每年气温下降,都会存在这类现象,只是今年规模比往年较大。专家觉得龙楼村出现鸟群盘旋天空的现象可能是13日气温骤降,鸟类对断崖式的气温不适应所致,不属于地震前兆异常。

  在1800多年前中国东汉时期张衡发明地动仪就已开始预测地震。当前,我国地震台网系统如何发挥作用?我国水平如何?

  徐锡伟表示,我国地震台网布设比较广泛,但甘肃、青海等地的台网密度与我国东部地区相比仍有提升空间。地震台网系统就像“守夜人”,仪器设施24小时工作,但当前我们对地震机理的认识仍不完善,仍旧没办法准确预测预报。

  “美国、日本等国家对地震的研究相对深入,中国目前与这些国家基本处在同一水平线上。”高孟潭认为,地震分为长期预测和短期预测。长期预测是依据地震构造和历史地震资料做综合分析与判断,预测不一样的区域50年至100年地震危险性;短期预测是指3个月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测。前者用于土地利用规划和房屋建筑抗震设计,后者用于地震灾害应急备灾。

  中国地震监测预报可基本上分为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针对国家建设需要,开展以烈度区划和烈度评定为中心的研究工作;第二个阶段则以探索地震预报为中心,开展了大量的基础研究与现场实践;第三个阶段全面系统地总结分析预报实践经验与教训,深入研究地震孕育条件与过程,努力将地震预报向减轻地震灾害的实用化方向发展。

  据了解,目前在世界上关于地震的国际性组织以及各个国家对于地震都有长期预测的规划,预测上出现较大偏差的概率并不高,但短期预测的可预知性以及准确率都有待提升。

  高孟潭说,因为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的复杂性和观测手段的局限性,判定岩体改变什么程度、何时发生断裂、震级规模会多大等都很困难。这些影响地震发生的重要的条件都在距地表十几公里甚至更深的地方,国际上目前的观测技术很难实现直接的观测与研究,只是通过地表的观测推断还有相关的数据分析来进行预测。

  地震到底在哪天会来,影响几何,对我们而言还存在着很大不确定性。如何在难以完全预知的灾难面前把损失与伤害降到最低?

  广东省应急管理厅矿山安全监管和地震地质灾害救援处处长罗峥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建议我们大家主要从4个方面准备生活物资:

  ——应急物品:用于求救的救生哨、用于个人清洁的毛巾、纸巾、具备收音功能的手摇充电电筒等;

  ——应急药物:抗感染、感冒、腹泻药,创可贴、纱布绷带等用于包扎的材料,用于消毒的碘伏棉棒等。

  发生地震后,遇险人员是否能在第一时间采取比较有效的避险行动,也是减少损害影响的关键。同时,还要掌握必要的灾害自救互救技能。

  高孟潭认为,防御是应对地震灾害的关键。在城市规划布局和房屋建筑建设进行设计时,要最大限度地考虑中国主要地震带分布和相关地域的地震危险性,按照国家地震区划图规定的地震动参数,进行严格设计和施工,切实做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即使地震来了也不会造成大的人员受伤或死亡。实际上,严格按新的抗震标准设计施工的房屋建筑的抗倒塌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

  (羊城晚报·羊城派综合新华社、央视新闻、中国青年报、中国科学报、澎湃新闻、@国是直通车、羊城晚报、正观新闻、人民政协网、中国地震局、南京网络辟谣、潇湘晨报等)

首页
电话
邮箱
联系